首页 > 历史 >

明末将星璀璨,两位军事天才,因意见相左先后殉国,致使民族遭难

2018-08-11 15:20:51 网络整理 阅读:118 评论:0

明朝末年,朝廷有两位军事天才,一是杨嗣昌,一是卢象升。二人均精通军事,忠义死节,如能精诚合作,明朝可能不会这么快灭亡。但是二人却在“战”“和”之争中产生矛盾,致使一人殉国,一人自杀,给国家民族带来巨大伤害。

卢象昇,字建斗,号九台,江苏宜兴人。天启二年(1622)进士,授户部主事、历员外郎,迁大名知府、大名道。虽然是文官出身,却爱好习武,骑射功夫了得,善于野战。正值明末各地战事吃紧,时任大名三府兵备道的卢象升因为行事果敢、治行卓异被皇帝看中。崇祯八年,卢象升与洪承畴搭档镇压农民起义,当时洪承畴堵西北,卢象升管西南,合夹流寇,取得重大胜利。崇祯二年(1629年),后金军入关,兵逼京师,他募兵万人入卫。次年,进右参政,受命整治大名、广平、顺德三府兵备,所部号称天雄军。六年起,参与残酷镇压高迎祥、李自成等部农民起义军,九年九月出任总督宣大、山西军务,练兵御清,成为明朝一位非常重要的军事将领。卢象升异常勤劳,近于苦行僧,“居官勤劳倍下吏,夜刻烛,鸡鸣盥栉,得一机要,披衣起,立行之”。崇祯当时很信任卢象升,每次都将他放在最危急的地方。崇祯十年,户部尚书侯恂下狱,吏部尚书郑三俊故意轻判,崇祯大怒,将郑三俊也下狱,许多大臣上疏救援,但崇祯不同意,“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”,崇祯终于同意了。可见崇祯是十分看重卢象升的。

明末将星璀璨,两位军事天才,因意见相左先后殉国,致使民族遭难

再看杨嗣昌(1588~1641年),字文弱,湖南武陵人。万历三十八年进士。崇祯十年(公元1637年),杨嗣昌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后,面对关内农民军和关外清军这两大内忧外患,提出了“安内方可攘外”的战略方针。他呈上一道《敬陈安内第一要务疏》,此奏折在明末农民战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:“京师元首也,宣、蓟诸边肩臂也,黄河以南、大江以北中原之地腹心也。……以故臣言安内方可攘外,必足食然后足兵,必保民斯能荡寇,此实今日证治之切,根本之图。非敢缓言攘外也,求攘外之至急,不得不先安内耳”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