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大墨纵横——陈振濂榜书巨制特展·前言(3)

2018-09-06 12:38:08 网络整理 阅读:183 评论:0

——没有近十年来对当代书法走向“展厅文化”时代的学术认同,当然也不会想着去为展厅量身订做、创作超大规模的“榜书巨制”。

从2007年开始,我已在大字书法创作的“榜书”方面作了长达几个月的尝试。但当时的作品尺寸,最多就是丈二匹,或两张丈二匹衔接的水平。像《实者慧》《射天狼》《屠龙术》《天行健》等作品,就是在那时完成的,数量约在15件左右,但可以看到的是,当时这批大作品,书写方式还较单一,技巧娴熟,表现意识却相对较为平实。它可以被我们看作是一个前奏,一次热身。

2008年10月,鉴于紧锣密鼓的大展筹备进程,我们组成了一个创作团队赴河南郑州进行了主题性“榜书巨制”集中创作。五天时间,创作了《桃花源记》(草书)八屏,《将进酒》(魏碑)六屏,《老子语》(篆隶)八屏,以及《斩钉截铁》《人中龙》《泰山压卵》《听雨》《怀抱》及《一匹狼》系列等。与2007年时的大字创作状态不同,在郑州的大字创作过程中,我不再是会什么写什么,而是先提出一个相对较难的创作原则:“一日有一日之境界”“一作一面貌”。在创作过程中的不断自我挑战创作能力极限,强调尽量不重复,不平庸,使这次创作的许多作品,在形式与技法语汇表现方面大大丰富了原有的固定样式。而我也在完成后写了一长篇《巨幅书法创作手记》计二万言。可以说:这次郑州之行的收获是在于,第一次从理念与创作原则上,从实践的笔墨技巧与形式发挥上,又从事后的理论思考与经验教训的梳理总结上,全面提出了一整套“榜书巨制”书法创作的目标与实施步骤方法。即使对于我这几十年书法创作生涯而言,它也是十分新鲜的,因此必然是具有挑战性的。它提供了一种范式与模型的价值,为今后的再出发提示出许多极有学术含量的关键点。

2009年11月,在北京书法大展的展厅已确定而展期也已迫在眉睫的特定时期,我们这个创作团队又借浙江美术馆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“榜书巨制”创作活动。鉴于这次创作,是对中国美术馆四个大展厅作“量身订做”的补充性创作,以超大件创作为主,主要是对“巨制”部份进行大规模创作,而对“榜书”部份不作补充。在三天时间里,共完成了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20屏、刘勰《文心雕龙·通变第二十八》11屏,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18屏,《前赤壁赋》36屏。除刘勰一组作品为金文外,其余均为草书。动辄20屏、30屏的整堵墙式的大创作,挥洒笔墨,对我这个创作者而言,也是一次极大的、平生未有之考验—是意志与毅力的考验,是智慧与技术的考验,更是气度与胸襟的考验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