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南京味、中国版的《在路上》(2)

2018-10-14 06:49:23 网络整理 阅读:156 评论:0

这部作品同《在路上》的另一个暗合之处,在于小说的叙事腔调和行文方式。凯鲁亚克的小说写作是反技巧、反故事的即兴式联想写作,以主人公和叙事者的情感流动为叙述主线,大量使用俚语、俗语和方言,许多篇幅让位于对美国社会风俗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叙述,以此凸显小说的文化意蕴和社会学意义。《老杆子》便以一幅南京社会风俗画开场,讲述老杆子在南京早市上闲逛吃早点、与铺面商贩打招呼、拉家常的场景。他们的对话完全是南京方言、俚语,写老杆子路见不平想追赶抢包少年,却摔了个大跟头被送进医院的情形。小说的叙述语调充满诙谐、调侃,像是讲一个笑话,又似乎在说一个无厘头的故事,轻松欢快,娓娓道来。

最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风味的是,在小说的每一章前面作者总是放置一首或两首的南京童谣、谚语、俚语、俗语、地名歌、城门谣、顺口溜,甚至还有革命歌曲和解放区歌谣。这些童谣、俚语串入小说中,实际就是写活了一部南京的生活史、民俗史和城市变迁史;而这些童谣、俚语作为每一章故事的楔子,对人物命运、情节发展、小说氛围、叙述腔调起到了暗示、象征、互文性和隐喻性等功能,其艺术功能大有讲究。

比如,第十五章《进了预审科》的童谣是:“矮子巴,打电话,打不通,放洋嗡。”小说解释道:南京人过去喜欢“抖嗡”,就是抖空竹,发出“嗡嗡”之声。后来出现救护车和警车,拉的警报声就被叫作“放洋嗡”。警车警报一响,就预示着要抓人,在这里暗示老杆子要出事,俚语“放洋嗡”实际也是一种象征,象征着老杆子与执法机关将要结下不解之缘,也隐喻着老杆子将吃官司的命运。《老杆子》里的近百首民谣谚语的引入,实际为小说平添了厚重的文化含量,使得小说在叙述故事的时候,人物形象在那些民谣的吟诵和感喟中更加生动鲜明,摇曳多姿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