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南京味、中国版的《在路上》(3)

2018-10-14 06:49:23 网络整理 阅读:156 评论:0

王晓华先生是著名民国史研究专家,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辛苦爬梳多年,熟稔有关南京的各种正史资料、闻人掌故、野史笔记,此前曾在央视、凤凰卫视以及其他卫视讲述军统秘史,颇受欢迎,而写小说则是晚近的事情。从这部长篇作品来看,王晓华先生对小说技艺不仅不显得生涩,而且一上来就是个高起点,一出手就给我们一个惊喜。这部《老杆子》完全按照作者自己的观察和思考,信笔写来,毫无拘束。因为作者没有因袭的负担,暗合了凯鲁亚克的笔法,以反技巧和随性书写的方式,将自己对生活和社会几十年的观察集中在“老杆子”一人身上,以传记体加野史化的笔触,塑造了一个在南京土生土长、与南京这个城市血肉融合的草莽英雄和江湖大哥的一生。

“老杆子”的形象,是在当代文学史上能够立得住的、不多见的典型之一。一部当代史,就这样经由“老杆子”的形象串联起来,它带有明显的民间江湖气质,是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层面。其既不属于国家主流文化语境中的市民社会或世俗社会,也不属于现在许多作家书写的所谓“底层”,而是介于市民社会与自发自足的民间世俗社会之间的灰色地带。《老杆子》的独特之处,正是通过“老杆子”这一特异的形象揭示出了这个社会“亚文化”的隐秘存在。

作为史学专家,王晓华必然具有“考据癖”;而这一癖好也必然影响小说的写作。在写到“老杆子”的父母亲的时候,小说信马由缰地来到“民国”——写了1923年土匪孙美瑶临城大劫案,写了..74师如何被歼灭,还写了1937年南京城破的各种往事,当然主要还是写“老杆子”的父母和祖父母的各种传奇经历。这些故事既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,也为“老杆子”这个匪气十足的民间英雄形象找到了历史根源:原来他的祖辈、父辈都是黑社会青帮的重要骨干和头目。我认为,这样处理的确给小说带来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故事性,是不是还给这部小说的自在结构带来某种损失,需要进一步探讨。

《光明日报》( 2018年10月14日 05版)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