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在重农抑商的古代,混不上官职的读书人,下场都是“范进中举”吗(2)

2018-10-27 04:30:28 网络整理 阅读:78 评论:0

明朝嘉靖年间,有一位通过殿试的进士就感慨说,每年都有好几万人来参加科举考试,最后能进殿试的也不过寥寥300多人。

由此可见,一方面是古代中国不少人选择读书--科举--做官这条道路,另一方面是古代中国也没有太多官职空缺来满足这么多的读书人。

那么混不上一官半职的读书人,最后都去了哪里呢?混不上一官半职的读书人,最后都去了哪里?

在古代读书人又不是官员的印象里,可能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私塾里的教书先生。

在重农抑商的古代,混不上官职的读书人,下场都是“范进中举”吗(2)

中学的时候,大家都曾学过《范进中举》。范进考上了秀才,但还想努力去考取举人,结果就被岳父胡屠户给骂了一顿,说你还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。侥幸中了一个秀才,就发起了白日梦,做梦想去考举人。赶明儿我给你去找一个私塾,你去当个教书先生,赶紧挣几个钱养活你家老娘才是正经事儿。

由此可见,对于古代中国的读书人而言,考完科举落第以后去私塾教书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选择。

除了去私塾做教书先生以外,古代读书人还能做点别的,例如是官员身旁的师爷,包拯的左右手公孙策就是一个标准的古代读书人的形象。

在重农抑商的古代,混不上官职的读书人,下场都是“范进中举”吗(2)

类似像这样的出路,毕竟是有限的,并不能够很好的解决绝大多数读书人的就业问题。

读书人的就业问题解决得不好,那可能是会产生社会动荡的。毕竟,读书人很容易制造、产生社会舆论,甚至破坏社会的稳定。

但是,古代中国的社会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“稳定”,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,读书人除了做官之外,肯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业方向。正是这个就业方向,让这群古代读书人没有跳出来制造社会混乱。

其实,古代中国的读书人,最主要的就业方向还都是演化成了“士绅”,最后变成“土豪劣绅”,随着中国历史进程也逐渐被淘汰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