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“我的偶像是谭嗣同”:一场跨越百年的追星之旅(3)

2018-11-05 00:28:01 网络整理 阅读:163 评论:0

她在设计中努力践行谭嗣同“仁通”的理念。广场放置了很多座位,正中是谭嗣同的塑像,周围有一圈雪松,旁边的石碑上,刻着他的诗句。

张维欣希望,那个广场能成为当地人互相交流沟通、缅怀先贤的空间。

“不仅是热爱,也是传承”

毕业后,张维欣来到北京,工作之余,她希望为谭嗣同修一个年谱。

“我写这个年谱长编,就像是给他补日记,做基础史料的整理工作。”

英年早逝,谭嗣同的生活碎片散落在周围人的书稿中。张维欣笑称自己像是“蓝翔优秀学员”,“挖掘”与谭先生相关的几乎一切事情。

她在网上一页页翻阅《申报》,翻友人的书信诗词,寻找和拼出谭嗣同的日常。面对多个版本的不同叙述,她经常需要仔细甄别。

“我的偶像是谭嗣同”:一场跨越百年的追星之旅(3)

记录谭嗣同活动的《申报》 来源:受访者供图

她走访了很多地方,也结识了很多与谭嗣同有关的前辈和好友。

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贾维先生,送给她满满四大箱的研究资料;谭嗣同的曾侄孙谭志宏投拍纪录片《我们的谭嗣同》,请她担任文学撰稿和历史顾问;湖南省作协的作家彭晓玲,也为她书籍的顺利出版不断奔走。

在和他们的交流中,张维欣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后人责任很重,“有很多人对我们寄予了希望,我也觉得不能活得太庸碌,作为粉丝,我想让这些工作,帮助后来的研究者,让更多的人了解他。”

她花了3年时间编这部年谱,最终写出了38万字的书稿。

2016年,张维欣开通微信公号“维新论谭”,只为呈现一个更贴近年轻人的谭嗣同。

“我的偶像是谭嗣同”:一场跨越百年的追星之旅(3)

微信公众号“维新论谭”。 来源:微信截图

其中,“讲谭”介绍谭先生的成就和故居,“论谭”讨论谭先生及其亲友、生平事与思想,“扯谭”则是聊他们的各类轶闻趣事。

“让你觉得和他是没有任何距离的,就像是一个很鲜活的同龄人。”

“七公主的粉丝群”

10月底,张维欣到上海出差,按照惯例,她会去很多老地方“打卡”。

福州路、外滩,都是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曾在上海相聚的地方。张维欣和同样喜欢梁启超的胡可人一起,模仿起“偶像”当年的造型拍一张照片。

“我的偶像是谭嗣同”:一场跨越百年的追星之旅(3)

1896年9月25日,谭嗣同(右一)与梁启超(左一)等“七贤”在位于上海外滩附近的“光绘楼”照相馆合影。来源:受访者供图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