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马玉琪: 一事能狂便少年(3)

2018-06-26 07:16:08 网络整理 阅读:179 评论:0

像讲别人家的故事一样,他讲起了当年家中的那场变故。

那一年,母亲31岁,带着几个孩子远赴上海寻找久别的丈夫,找到时,却发现他已“抱琵琶另弹别调”。“那位女士说,不知我父亲已经结了婚,会离开的。母亲说,别,我看你们很好,我跟他虽然能够复合,但就好像一只打破的碗,再复合也会有道裂痕,心里是个阴影,他既然能这么久不回家,就说明没有把我和孩子放在心上。”

“我退出。”这是母亲那天留给父亲的最后一句话,语气里没有一点波澜。

最终,他们跟随母亲回到了北京。这位前清侍郎家的格格、英文流利的大学毕业生、拉扯着3个孩子的母亲,就这样,与丈夫离了婚。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,这个决定并不容易。她的脸上充满平静,一夜之间,似乎什么都没有变,只是那个8岁的小男孩,名字被母亲从柳宝改成了马玉琪。

2 此间少年

母亲的性格,大约会成为孩子的影子。学戏的主意是马玉琪12岁时自己拿的。

“小时候,母亲抱着我去吉祥看戏,台上的演员插着4个旗儿,戴着大犄角翎子,拿着枪,‘锵锵锵锵’,好威风!我就想,有一天自己要能登台,得多好!”于是,1951年,他瞒着家里,偷偷报考了戏曲学校。

和早年间的科班不同,那时已经废除了打戏,可撕腿练功什么的仍是苦得没商量。

有人因此退了学,马玉琪没想过离开。能万众瞩目地站在当中间儿,是他内心不可言说的蜜糖。

“我们那时没那么多诱惑,得空就练私功,晚上没人出去玩。你看我今年80了,跑圆场还能不输年轻人,嗓子也没坏,秘诀没有别的,一个字:练。”

彼时,杨秋玲很喜欢这个小师弟,常常带着他去看戏。一次,学校办元旦晚会,他俩偷偷溜出来,跑到长安大戏院看张君秋彩排《望江亭》,“没座儿,我俩就挤在打字幕那儿看,那会儿张君秋还梳大头呢”。马玉琪记得,那天回来路上,天空忽然飘起鹅毛大雪,清凌凌的世界里,姐弟俩兴奋极了。冰凉的雪花儿打在脸上,俩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戏,一路从西单跑回了陶然亭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