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马玉琪: 一事能狂便少年(5)

2018-06-26 07:16:08 网络整理 阅读:179 评论:0

3 自在天真

一天下来,贴身的水衣子湿了又干,干了又湿,马玉琪心里甭提多高兴了。

感觉有唱不完的戏,在等着这个风华正茂的青年。

“一到鞍山,我们就排了《西厢记》《花田八错》《大破天门阵》、全本的《玉堂春》。我自己还唱了《群英会》《罗成叫关》《辕门射戟》。”

他说,那时成天活跃在舞台上,感觉有使不完的力气,“生活特别充实,带着洗脸盆、肥皂、搓衣板,全国巡演,住后台,住剧场,装台拆台都是演员全体上。《白蛇传》一天演3场,光‘抢背’一天就得摔3回。”

由于业务水平出众,1960年,马玉琪在鞍山京剧团每月挣到了84元钱,还有“每月两斤肉、两斤糖、半斤油、两条甲级烟、水果随便买”的副食待遇。“和市委领导一标准了,团里有这种待遇的,只有5人。”

很难说这不是嫉妒的源头。几年后,轰轰烈烈的“十年动乱”开始,插翎戴尾的叶盛兰在北京被打倒,他这个远在鞍山的徒弟也被赶下了舞台,两人都淹没在了无休无止的“交心、批斗”中。一个挣得不如马玉琪多的女演员指着他的鼻子说:“你啊,过去就是太舒服了!”

马玉琪被下放到盘锦一个叫“干鱼沟”的地方接受“贫下中农再教育”,那一年,他刚好30岁。

想起这个人的嗜戏如命,本以为那会是一段属于苦涩的回忆,他却出乎意料地说:“这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3年。”

“一望无际的蓝天,恬淡自然,往返走30里路才能到镇上,一路上少有人烟。一到晚上,万籁无声,周围的人都非常朴实、充满善意,那些动物对人充满依赖,感情很深。很有田园的味道。”

诗一样的回忆,诗一样的情感。当时,这个有着旧官僚家庭成分的年轻人甚至觉得,就是一直这样过下去也很好,没有政治压力,没有妒忌排挤,周围的人都很友善,村里的老乡管他叫小马,下乡的知青管他叫老马,在这儿,他学会了骑马、养鹅、养鸭,知道怎么育苗,怎么把猪养大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