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安茶因何名六安|谭然

2018-07-24 12:53:43 网络整理 阅读:76 评论:0

安茶因何名六安|谭然

安茶又称六安,据说始于清代道光年间的祁门孙义顺茶号,以能清暑热,消厚腻,具有药效而著称,所以在南洋粤港一带颇为盛行,且愈陈愈佳,愈久愈妙。其制作方法独立于红茶绿茶以外,更与黑茶近似。也有据其包装特点称其为“六安篮茶”的。

近些年内地开始慢慢风行老六安,至于其名为何与另一盛产绿茶的安徽六安重合,各界说法不一,便出现了两地争抢这一名茶的现象。确实,就目前所知,出产这种用竹篓包装类似黑茶的六安茶号都在祁门芦溪一带,而盛产瓜片黄芽毛峰之类绿茶的六安又并没有这种茶。

去年五月故宫博物院举办“四僧画展”,内陈有一件清初新安画派领袖渐江弘仁的信札。函曰:

去冬曾具只字寄候,想尘几下。仁春来兀坐五明,景况殊寂。兼羸病日增,酬应为懒。所最苦者,故乡松萝,不贴于脾,至涓滴不敢沾啜,极思六安小篓,便间得惠寄一两篓,恂为启脾上药。窭僧感激无量。便次草草不一。上仅庵先生万古。颀翁想昕夕相晤,乞为仁致意。二月廿日,学人弘仁合十具。(此札为潘博山旧藏,曾出版于《明清画苑尺牍》,今藏故宫博物院)

据此即有研究者认为除湿养脾,茶装小篓正是祁门六安茶的特点,并推知其出现年代不晚于清初,认为这种六安即是产于祁门,制作于此的历史名茶。然而稍稍检索明清史料,便能看到实情可能未必如此。

先说茶之功效,如:

明谢肇淛《五杂组》:“六安、雁宕、蒙山三种,祛滞有功而色香不称,当是药笼中物,非文房佳品也。”

屠隆《考槃馀事》:“六安品亦精,入药最效。”

文震亨《长物志》:“六安,宜入药品,但不善炒,不能发香而味苦,茶之本性实佳。”

许次纾《茶疏》:“天下名山,必产灵草,江南地暖,故独宜茶,大江以北,则称六安……南方谓其能消垢腻,去积滞,亦甚宝爱。”

清代张英《聪训斋语》:“六安尤养脾,,食饱最宜。”

历史上有关茶叶的材料凡出现六安者,所指当是以地域范围相称,即今之六安,似无异议。那么以上这些独具药用茶叶的归属也就不言而喻了。

再说包装方式,以竹篓承装,似是今天祁门安茶的特色,六安绿茶产地绝无。可是细考古人包茶,则不离竹箬。如欧阳修 《尝新茶呈圣俞》云:“建安太守急寄我,香箬包裹封题斜。”最近又读到一篇署名郝遐龄的《茶说》,作者生平未详细究,说:“藏法,则重箬篓为上……数连箬篓晒之,收至五年十年,治腹病则又灵丸矣。”乍读这一段,从包装到药效显然都是描写今之安茶,殊不知是出自六安旧志中,全为六安所产之茶而写。可见六安茶名之所属,细论起来并非易事,渐江大师想喝的究竟是祁门安茶还是六安茶?还有待更多的资料出现才能商定。

作者:谭然

编辑:王秋童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