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二十五史里的台州人丨陈孚、杜本:江山犹是昔人非(3)

2018-07-24 18:04:51 网络整理 阅读:196 评论:0

杜本,字伯原,天台人。他非常博学,写得一手好文章。

江浙行省丞相忽剌术看到他写的《救荒策》,非常惊奇与欣赏,等他到中央政府当御史大夫的时候,就极力向武宗皇帝推荐杜本这个人才。因此,杜本被朝廷征召到首都。

不久后,他就跑回江南,隐居到武夷山中去。

文宗皇帝以前在江南的时候,就知道杜本的大名,等到他当了皇帝,他就马上派人拿着厚礼征召他去首都任职,他没有去。

至正三年(1343),右丞相脱脱又以隐士的名目推荐杜本,朝廷下了文件,派遣了使者,给杜本送了金币、美酒,任命杜本为翰林院待制、奉议大夫,兼国史院编修官。

使者向杜本本人表达了皇帝、丞相的敬慕之意,并催促他早点去。杜本没办法,只好北上。

到了杭州的时候,他称病不走了,并坚决推辞朝廷的任命。

他给脱脱丞相写信说:“以万事合为一理,以万民合为一心,以千载合为一日,以四海合为一家,则可言制礼作乐,而达到五帝三王时代的辉煌鼎盛了。”以后,杜本没有去首都。过了七年,杜本去世,终年七十五岁。

二十五史里的台州人丨陈孚、杜本:江山犹是昔人非(3)

杜本为人,清心寡欲,从无疾言厉色。与人交往,非常讲情义。家庭困难无法赡养老人的、交不起学费又希望来读书的,他都给予帮助。平时他学习用功,手不释卷。天文、地理、律历、数学等,无不精通,书法上工于篆隶。著作有《四经表义》《六书通编》《十原》等。学者们敬称他为清碧先生。

元代的士人中,如杜本这样的清正刚直、风骨铮然的人很多。

他们固守儒家的道德骄傲,清晰分明着华夷界线,坚守着不与异族统治者的信念,虽然不敢武力抗争,只在乡间传授中华传统文化,但是,凡是朝廷的官位、封赏,在不激怒对方的前提下,则一概拒绝,清贫一世。也正因为如此,元代统治近百年,,我们台州入正史单传的人,只有四五个。

而且,因为民族歧视政策的存在,士人即使在官场打拼,也不可能有高职位,在地方政府中,也只有副佐之官。这样的人,能让后人记住的,就非常少。

如果以是否与政府合作为标准,那么,陈孚和杜本可说是两个方面的代表,也是出仕和入隐两种态度的写照。

杜本代表了传统文化中的士大夫的高度和硬度,有着春秋时期的遗风,台州人的迂,却同时也树立了一个道德标杆,让人景仰。但是,必须忍受贫困和无名。

陈孚则代表了传统儒家的理想人生:学而优则仕,修齐治平效忠皇上,努力奋斗青史留名,继承着传统读书人的宽度与长度。从影响社会方面而言,可能入仕者的影响更大,传播也更远。但是,他们面对的,却是政府的不信任和元代民间士人的鄙视。

后世评事易,当时做人难。这个时代的读书人,左右为难,正是痛苦不堪。

来源:台州新闻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