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无法“入定”,就不要奢谈中国画的“写意“(4)

2018-08-22 03:42:18 网络整理 阅读:104 评论:0

无法“入定”,就不要奢谈中国画的“写意“(4)

我有一位最要好的师长,我读过他的美学专著。他叫陈明兆,是美学专家。他说,在长白山,曾目睹过雨中长白瀑布的神奇。他站在高耸入云的山根处,仰视大雨滂沱,浓云翻腾,瀑布飞奔,雨水狂泄,松声哗哗。天地人水..融的化育在一起。心灵涌出的是一种难以名状的“天人合一”画面。按照常规的道理,面对浓云暴雨,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是找个安全的地方去避雨。然而,当时融汇在陈老心中的,却是一幅雄奇的长白山瀑布画。这是“美学观念”在他心中长久“入定”的结果。这也是一种“非常道”“有物混成”的观念“入定”的结果。他的学生徐文君,根据他这种“有物混成”的“入定”,创作一幅中国画《千丈春雨抱云流》。

苏轼的《前赤壁赋》有一段话:“… 少焉, 月出于东山之上, 徘徊于斗牛之间。 白露横江, 水光接天。 纵一苇之所如, 凌万顷之茫然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, 而不知其所止;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, 羽化而登仙”。 我在读这段赋时,感觉《前赤壁赋》即是一首美妙的华章,也是一幅探索人生哲理的中国水墨丹青。"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""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"。一种自由不拘、闲适超旷的思想徜徉于赋中,随意飘荡,有如遗世独立、羽化登仙。这是一种自由不拘思想的“入定”,一种遗世独立、羽化登仙般的高级形式的“入定”。所不同的,这种“入定”不是在蒲团上闭目养神,而是“入定”于“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。白露横江,水光接天”。如果说诗人因此而自由不拘,画者则因此而“羽化登仙”。

无法“入定”,就不要奢谈中国画的“写意“(4)

万物中有一种植物,叫芭蕉,是常绿大型多年生草木。古人说:“扶疏似树,质则非木,高舒垂荫”。中国文化将芭蕉与孤独联系在一起。南方丝竹乐《雨打芭蕉》是凄凉之音。李清照说:"窗前谁种芭蕉树,阴满中庭。……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"。李清照“入定”芭蕉是倾吐长期心中郁结的愁闷。我有一位朋友,她叫陈慧玉,是一位工笔花鸟画家 ,她在盛产芭蕉的地方长大,她的生命世界,有很大一部分是由“高舒垂荫”的芭蕉组成的。雨后芭蕉茂密的姿态,长期“入定”在她的精神世界深处。她创作的一幅画,叫《雨后芭蕉客自来》。这幅画,一反传统诗情画意中那种“雨打芭蕉”凄凉愁闷的意境。她以天水兰作为主色调,演绎心源世界的圣洁高贵,以“密不透风”的芭蕉林,演绎在中国山水画中常出现的“苍郁深秀”的气韵。以一只扇动着羽翼,在林中悬停的小鸟代表“客”。整幅画面将人带入雨后生机勃勃的物质世界。长期“入定”水天一色的芭蕉王国,让陈慧玉的工笔花鸟画,似乎有一种写实之外的内在的高贵的人文精神。从另一种角度看,她是以工细的笔法,写中华民族高贵的精神。

无法“入定”,就不要奢谈中国画的“写意“(4)

佛国有一种植物,叫莲花。“莲出污泥而不染”是中国“荷”中的“意”。我有一位朋友叫温黎明,她是焦墨画家。堪称一绝的是她的指墨荷。她日息运指点墨,以莲荷为心,勾勒心神,渐与莲荷相通,得莲荷深意。其莲荷设色浓焦,恣意挺展 ,傲然而立,叶根茎不着诸色,清自中生,舞韵墨玉,香馥长远。遥视,画面生生不息 ,英姿勃发。人“入定”其中,无挂无碍。这是她朝夕心系荷莲的结果。张彦远在《历代名画记.论画六法》记载顾骏之画画的故事 ,他说“宋朝顾骏之常结构高楼,以为画所。每登楼去梯,家人罕见。若时景融朗,然后含豪,天地阴惨则不操笔”。张彦远通过顾骏之“登楼去梯”“时景融朗,然后含豪”的故事,解读顾骏之绘画时独特的一种“入定”状态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