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【海上记忆】新场、大团、六灶、盐仓……这些地名记录了浦东煮盐的历史

2019-01-22 19:59:18 网络整理 阅读:184 评论:0

摘要:时至今日,一些与盐业生产有关的机构早已消失,但还有部分盐业生产的机构及所属团、灶、路等名称转化为历史地名保存并延续下来,并成为浦东乡镇建置和行政村及自然村的名称,如新场镇、航头镇、大团镇、六灶镇、惠南镇盐仓等。

【海上记忆】新场、大团、六灶、盐仓……这些地名记录了浦东煮盐的历史

【海上记忆】新场、大团、六灶、盐仓……这些地名记录了浦东煮盐的历史

浦东濒临东海,自五代至清中期,盐业生产是浦东地区的支柱产业。盐场范围内,逐渐出现了服务于盐业生产,以盐民为主的一批早期聚落,有的还逐渐发展为市镇。下沙盐场,自南宋起至元代中期,下沙盐场的盐课司署先设在浦东鹤沙(今航头镇下沙地区),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下沙集镇。自元代中期至明朝中叶止,下沙盐业逐渐兴盛,盐场逐渐向东南延伸,此时此课司署迁至原下沙盐场南场址,新场集镇因此而繁盛。自明代中叶起至清朝中叶止,随着长江口逐渐向东南延伸,盐课司署又迁到了一团址,大团集镇得以形成。

时至今日,一些与盐业生产有关的机构早已消失,但还有部分盐业生产的机构及所属团、灶、路等名称转化为历史地名保存并延续下来,并成为浦东乡镇建置和行政村及自然村的名称,如新场镇、航头镇、大团镇、六灶镇、惠南镇盐仓等。清道光十年(1830年),浦东官办盐场所属的盐灶基本停煎,但与盐业生产相关的书画、诗歌、民谣、舞蹈、故事、地名等“盐文化”流传了下来,成为浦东文化的一部分。

其中,由元代下沙盐场监司陈椿编著的《熬波图》,是浦东先民艰苦创业的实录,是千年熬波煮盐的缩影。

【海上记忆】新场、大团、六灶、盐仓……这些地名记录了浦东煮盐的历史

陈椿(1293~1335)是元代下沙盐场监司,他根据前人所作旧图,增补而成了《熬波图》,《熬波图》是中国最早系统描述海盐生产技术的专著,全书现存图47幅,每幅图都配有图说并附有一诗,生动形象地记载了从建造房屋、开辟摊场、引纳海潮、浇淋取卤到煎炼成盐的完整海盐生产过程。《熬波图》这部陈椿匠心独运之作,是中国历史上留传下来的第一部记载海盐生产技艺的专著,反映了元代我国海盐生产的总体面貌,史料价值很高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