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印象洛阳桥

2018-07-16 08:58:13 网络整理 阅读:186 评论:0

泉州,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。

印象洛阳桥

晋江口蟳埔鱼鲜的滋味尚留齿间,往东北越四十里,我来到洛阳江畔,访寻“千古石桥第一”之洛阳桥。人皆知洛阳古都卧中原,镶在东南八闽福地的泉州何来“洛阳”?一说唐宣宗怀揣重振大唐气象之风度,便服微行,览山川胜概,行至此地,大发“类吾洛阳”之感慨;一说唐初中原战祸频仍,百姓大举南迁,一路泥丸,跋涉到泉州的,多为河南洛水一带的居民,观此处山川地貌似古都洛阳,因名之“洛阳江”。朔江西上,群山逶迤数百里,重峦叠嶂,百溪汇流东去入海。洛阳江口,古代晋江与惠安两县交界处,海潮掀滚,“水阔五里,深不可址”,有“洛阳天堑”之称。那座宋代石桥便跨于此。

车子顺海滨北行,一路领略闽南沿海建筑的别样风情,时间不知不觉在车轮间滚过,一道跨海飞梁霍地闯入眼帘。彩练行空,玉虹青霄,长虹卧波……本是慕名而来,思绪却被这第一眼的印象绊住了,一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。南宋泉州知府王十朋有题诗一首,“北望中原万里遥,南来喜见洛阳桥。人行跨海金鳌背,亭压空江玉虹腰”,此时倒是豁然开悟。是呵!古桥,向来入得了诗词。无论是“跨海为桥布石牢,那知直下压灵鳌。基连岛屿规模壮,势截渊潭气象豪”的写实之句,还是“一望五里排琨瑶,行人不忧沧海潮。惮憧往来乘仙飚,蔡公作成去还朝”的颂蔡公之词,都将千百年来惠民便民的津梁,载上了诗人的情怀。

蔡襄,字君谟,以书法闻于后世,与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并称“宋四家”。北宋至和、嘉祐年间,两知泉州府,倡导、主持修建洛阳桥,官至翰林学士,南宋时追谥“忠惠”。欲知公之惠,须读万安碑。洛阳桥,又称万安桥,因古之万安渡而得名。来到祠堂中殿,看到举世闻名的万安碑,即《万安渡石桥记》之碑刻,文曰:“泉州万安渡石桥,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,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讫功。累址于渊,酾水四十七道,梁空以行,其长三千六百尺,广丈有五尺,翼以扶栏,如其长之数而两之,靡金钱一千四百万,求诸施者。渡实支海,去舟而徒,易危而安,民莫不利。职其事卢锡、王实、许忠,浮图义波、宗善等十有五人,既成。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燕饮而落之。明年秋,蒙召还京,道由是出,因纪所作,勒于岸左。”全文凝练优美,大字刻石,书法端劲高古,雄伟遒丽,与石桥争胜。

标签:印象 洛阳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