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“文景之治”是“黄老无为之治”?未必,实际产生于“与民休息”

2019-08-22 13:01:39 暂无 阅读:1700 评论:0
“文景之治”是“黄老无为之治”?未必,实际产生于“与民休息”

刘邦剧照

文景之际四十年间,是西汉王朝兴衰史上的一主要时期,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成长中的一主要时期。文景崇尚道家学说:“文景之治”是“黄老无为之治”,已成人们一致的共论。然追踪考查文景时的有关政策办法及思惟施展,则可发现,此说大可商榷。

一、文景时期的“有为”政策

公元前180年,吕后病死,宗室、大臣起兵“共诛诸吕”,代王刘恒被拥立为帝,是为华文帝。文帝的上台,标记着汉家世界一新时期的到来。文帝之前,惠帝、吕后以曹参为相履行黄老无为政策,他们虽继续了刘邦开创的“与民歇息”政治局势,但黄老学说的根基精神是放任不过问,各类社会矛盾在“无为”的情况和经济成长中日渐浮现出来。若何凭据实际情形适时调整统治方针,遂成其时的凸起间题。文景时期,在总的方针政策上,使“无为”逐渐走向了“有为”

“文景之治”是“黄老无为之治”?未必,实际产生于“与民休息”

孔庙

(一)广立博士,鞭策儒学成长

儒学在刘邦时曾一度活跃,但跟着刘邦的作古和政治风云的幻化很快又跌落下来。惠帝四年取销袭秦而来的“挟书律”,公布国度在司法上正式许可学术自由成长,但统治者实际尚无意首倡学术,因而其成长仍处低潮。文帝对此却显露出特别的乐趣,尤其对儒学乐趣更浓。他登天主位昔时,即召用通儒术及诸家信的贾谊为博士。他追求治《尚书》之人,闻济南人伏生之名,欲请其来京,但伏生年迈不克行,乃诏太常派掌故晁错往之就学,晁错学成回来,被任为博士。鲁人申公,年青年头时曾师事荀卿门生浮丘伯学《诗》,文帝“闻申公为《诗》最精,拜为博士”。燕人韩婴,通《诗》学,亦被任为博士。鲁人徐生习《礼》而“善为颂”,文帝任之为“礼官医生”。《诗》《书》之外,家他经和诸子学中,此时也有了博士官的设立。刘歆说:文帝时,“世界众书往往颇出,皆诸子传说,犹广立于学官,为置博士。”;东..赵歧说:“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,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尔雅》皆置博士。”;《汉旧仪》亦云:“孝文皇帝时,博士七十余人。”

景帝时,《春秋》亦被立于学官,治《公羊春秋》的胡毋生、董仲舒被任为博士。文景时的博士可考者十二人:申公、贾谊、晁错、董仲舒等,而其时颇负盛名的黄老之徒王生、黄生,则无缘跻身博士之列。这些儒者博士侍于皇帝摆布充任垂问,通古今,备咨询,秩比六百石,职卑而位高,随时介入国度大政的议论订定合同决,以本身的学说和思惟,对君主本人及朝廷政策的制订络续施加着影响,有的并受赏识而获得提升。如贾谊被任为太中医生、长沙王太傅、梁怀王太傅,晁错被任为太子家令、中医生、内史、御史医生;景帝时曾从田何受《易》的丁宽为梁王将军,率兵相拒吴楚叛军,清河王太傅,通《春秋》的文翁为蜀郡守,等等。所谓“及至孝景,不任儒者”的说法,并不周全。文景对儒学的推崇,为武帝时儒学的独尊,奠基了坚韧的根蒂。

“文景之治”是“黄老无为之治”?未必,实际产生于“与民休息”

吕后剧照

(二)更定国策,采纳贾、晁主张

贾谊、晁错是文景时期对国度政策影响最大的人物。文帝即位之初,贾谊受人介绍,被召为博士,一年中升至太中医生。晁错因上书多有识见,先后被文帝、景帝任为太子舍人、门医生、博士、太子家令、中医生、内史、御史医生。

(1)贾谊的主张

贾谊为文帝做的第一件事,是继陆贾之业——总结汗青教训,雄厚统治经验。他在《过秦论》中,概述了秦国由鼓起到消亡的汗青,认为秦之所以由小变大、统一六国,首要得力干商鞅制订的“内立法度,务耕织,修守战之备,外连衡而斗诸侯”等政策;之所以消亡,则在于“先诈力尔后仁义,以凶横为世界始”。他针对实际问题,向文帝提出一系列建议:

1. 重本抑末,成长生产

他十分赞赏前人“仓廪实而知礼仪,衣食足而知荣辱”的概念,认为居官治政,首先应该使公民衣食丰足,因而主张尽心尽力,成长生产,增加蓄积。但其时“民近战国,皆背本趋末”,大量生齿抛却农业,转向能获大利的工贸易。在战乱之后生齿锐减、劳力缺乏的情形下,这对封建经济的成长显着晦气。是以他提出“驱民而归之农,皆著于本”,认为如许既可把劳力都安宁在地盘上,增加粮食产量,削减空食之口,又可防止大量生齿举止,连结社会安宁。贾谊的定见,获得文帝的赞许采纳,这对改变其时社会面貌、增加国力,起到了重鸿文用。

“文景之治”是“黄老无为之治”?未必,实际产生于“与民休息”

贾谊画像

2 .轻民徭役

贾谊在《过秦论》中指出:“赋敛无度,世界多事”是导致秦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“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”,他要文帝卖力吸取汗青教训。文帝二年曾有“令列侯之国”之事,因“列侯多居长安,邑远,吏卒给输费吃力,而列侯亦无由教训其民”,使其就国,无疑削减很多从关中往京师的漕运,减轻公民不少摇役肩负。接着文帝又下诏各地仕宦“务省徭费以便民”削减太仆掌管的皇帝舆马,拨归驿站使用等等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云:“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,其说皆谊发之。”解说这些便民办法的显现,均与贾谊建议分不开。又文帝六年淮南王谋反身后,封国作废而设郡,但随之显现了淮南“吏民徭役往来长安者,自悉而补,中道衣敝,钱用诸费称此”的现象。贾谊对此高声疾呼,认为公民将难以忍耐,有“逋逃而归诸侯”的危险,扶植复国撤郡。文帝经一番考虑,亦终按其所论,调整了淮南的归属间题。

3 .解除关禁

“汉兴,国内为一,开关梁,弛山泽之禁,是以殷商大贾周流世界,生意之物莫欠亨,得其所欲。”《史记·货殖传记》中的这一记载,常为人们所引用,但个中“开关梁”一项显现的原因人们却不大注重。其实,这也与贾谊主张有亲切关联。汉初以来,出于平安考虑,往往在一些主要处所设关置卡,以防各地诸侯招览游宦士人及筹集犯禁物资等等。贾谊要求解除关禁,让人们自由往来。他认为,以前置关是为预防诸侯,“今大诸侯多其力,因建关而备之,若秦时之备六国也”,这不只不克解决实际问题,反而会带来“疏山东、孽诸侯,不令似一家者”的相反后果;要解决诸侯问题,必需从基本上着手,经由“定地制”来涣散诸侯实力,如斯,“罢关一通,示世界无以戋戋独有关中者”,诸侯之民,即使“人骑二马”也“不足认为患”。于是,这才有了文帝十二年三月“除关无用传”之举。

“文景之治”是“黄老无为之治”?未必,实际产生于“与民休息”

华文帝刘恒像

4. 调整封国政策

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,处所与朝廷关系问题历来棘手。贾谊认为,诸侯王的分封,应凭据亲疏不同而有巨细分歧,当初高帝封立异姓,究竟“反者如渭毛而起”;今朝的处境则是,“亲者或无分地以安世界,疏者或制大权以逼皇帝”,楚元王之子、齐惠王之子这些人关系已疏,但封地很大,而“陛下所认为蕃捍及皇太子之所恃”的文帝之子淮阳王刘武、代王刘胜则封地很小,应强大他们的力量,使能藩卫皇室,同其他诸侯相抗衡。在此之前,贾谊曾提出“众建诸侯而少其力”,亦即所谓“定地制”的建议,因为各种原因,文帝未能采纳,而今后跟着诸侯王势力的成长,形势络续恶化,贾谊撤退一步,容身实际,提出这一权宜防御之策。文帝接管此议,“从谊计,乃徙淮阳王武为梁王”。后来吴楚等国兵变,“梁王捍之,卒破七国”,果真为藩卫京师立下大功。此外,贾谊还向文帝建议首倡俭约、否决侈靡、正视礼义、实行教化等等。能够说,在文帝履行的很多政策办法中,都晃悠着贾谊思惟的影子,此时期很多治绩的发生,都与贾谊亲切相关。

“文景之治”是“黄老无为之治”?未必,实际产生于“与民休息”

晁错(剧照)

(2)晁错的主张

1. 守边备塞,改变防御匈方式

自刘邦与匈奴竖立“和亲”关系以来,汉朝一向以嫁公主、赠财物求取北方的安谧,但匈奴马队仍不时南下侵掠,文帝时“数寇边”,侵扰加倍频仍。文帝十一年晁错接连上书,提出一系列变消极为积极的防御匈奴建议。他在《言兵事疏》中,剖析了战争中地形、兵器和戎行三者之间的关系及敌我双方的特点优点,强调应凭据分歧的前提接纳天真的计谋战术。在《守边劝农疏》中,经由对秦王朝戍边御胡的汗青经验总结,剖析了匈奴戎行往来不定的作战特点,提出了募民徙边的主要主张。文帝直接采纳,取销了戍卒令。这对减轻人民徭役肩负,使力疆获得斥地,慢慢改变汉匈力量对此,扭转防御上的被动局势,对后来武帝时新的抗匈政策的形成,起了主要感化。

2. 重农贵粟,免除租税

晁错在《论贵粟疏》中向文帝指出:国度的容身之本在农业,只有鼎力成长农业生产,“务民于农桑,薄赋敛,广畜积”,才能做到富国强兵、保境安民。但今朝的情形,则是农民忙于田事徭役,一年辛劳,尚难维持最低生活水准,这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成长和社会安宁。要改变这种状况,单靠行政手段是不成的,必需采用经济手段——贵粟。因为“粟者,王者大用,政之本务”。贵粟的法子在于以粟为奖惩,经由“入粟县官”,使民“得以拜爵,得以除罪”。如许,人们为了获得爵位或赦罪,就会致力于经营农业,增加粮食产量,达到“富人有爵,农民有钱,粟有所渫”的多种目的。文帝“从错之言,令民入粟边”实行入粟买爵赎罪政策,使国度手中敏捷把握了多量粮食。在此根蒂上,晁错又进言请“勿收农民租”。这对其时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影响,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文景时期一大政绩。

“文景之治”是“黄老无为之治”?未必,实际产生于“与民休息”

汉景帝刘启

3 . 削夺藩王封土,增强朝廷集权

削藩问题,文帝时未能悉数解决。景帝时诸侯为乱之势益明,晁错再次提出削藩:“今削之亦反,不削之亦反。削之,其反亟,祸小;不削,反迟,祸大。”建议凭据诸侯罪过削夺部门封土。景帝首先对吴、楚、赵、胶西四国罚削,吴王即挑动楚、赵诸国,动员了“吴楚七国之乱”。风云转变眼前,晁错遭离间谗谄而献出了生命。景帝平定兵变后,陆续接纳了一系列办法,严厉划定朝廷与王国间的品级不同,王国历来享有的权力大部门被削夺,在相当水平上成为了和郡一般受朝廷直接掌握的处所行政单元单子。晁错虽为此而身故,但其削藩主张获得了部门实现。

二、“文景之治”非 “黄老无为之治”

秦统一六国,以法为教,焚《诗》《书》,坑术士,文人学士,缄口不言,“汉兴,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”。惠帝、吕后时期,以曹参为相,以黄老思惟治国,一遵刘邦、萧何约束,对连结社会安宁起到了积极感化。文景时,朝廷广开言路,各类思惟日与政治连系。儒家思惟在自身的成长中,与道家睁开了对思惟统治地位的争夺。在因循无为的黄老思惟已难适应社会需要的情形下,按照儒家思惟革新社会,已成时代的公论和要求。而思惟家博采众长,形成以某家为主而杂有其他思惟的杂家人物,则是此时思惟成长的一新特点。

“文景之治”是“黄老无为之治”?未必,实际产生于“与民休息”

七国之乱示意图

文帝尊儒,以《诗》《书》为焦点,强调德治仁政,留意小我教养,具有正己、安民、好静的特点,成为柔和式的有为政治,这与惠帝、吕后时的黄老无为政治有着素质分歧,也与后来武帝时激烈式的政治有着极大不同。武帝尊儒,以《春秋》为焦点,“内多欲而外施仁义”,一方面是雄才简略,一方面是穷奢极欲。景帝处于文、武二者之间,当时社会矛盾外观化,因而行事比文帝更松手激烈,在他身上,同时施展了文、武二人的某些特点。文景时期的社会安宁、生产成长虽然与惠帝、吕后时履行黄老打下的根蒂有关,但更首要的,则是文景尤其是文帝在以儒为主的杂家思惟指导下,采纳了贾谊、晁错等人主张,实行新的“有为”政策的究竟。

晁错曾在上文帝的《贤良对策》中说:“今陛下配天象地,覆露万民,绝秦之迹,除其乱法;躬亲本领,废去淫末;除苛解优,广大爱人;肉刑不消,罪人亡孥;非谤不治,铸钱者除;通关去塞,不孽诸侯;宾礼长者,爱恤少孤;罪人有期,后宫出嫁;尊赐孝悌,农民不租;明诏军师,爱士医生;求进朴直,废退奸邪;除去阴刑,害民者诛;忧劳公民,列侯就都;亲耕节用,视民不奢。所为世界兴利除害,变法易故,以安国内者,大功数十。”

“文景之治”是“黄老无为之治”?未必,实际产生于“与民休息”

汉武帝(剧照)

能够说这是时人对文帝治绩的一个根基总结,后世对“文景之治”的各类赞扬,什么“移风易俗,百姓醇厚”,“断狱四百,有刑错之风”,“京师之钱累百钜万,…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,……”等等,多半与此分不开。“文景之治”,重在“文治”,文帝的作为,实际组成了“文景之治”的首要内容。而这些作为的发端,却绝少来自黄老派人物或其思惟的指教。说惠帝、吕后实行黄老政治,是因其时以曹参为相,把在齐国履行的黄老治术搬到朝廷,依盖公所言,按黄老悄然无为宗旨来处事;而华文帝服从的则首要是儒者定见,个中有些办法,甚至是经由了同黄老派人物的斗争后才得以施行的。是以,“文景之治”,实际发生于“与民歇息”这一总方针的指导,而“与民歇息”主张则诸家均有首倡,并非黄老一家所独有。

参考文献: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荀子》、《过秦论》等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