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飞钱,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汇兑票据

2018-08-08 15:03:59 网络整理 阅读:114 评论:0

在西方,汇兑业务是14世纪在地中海沿岸一些转运贸易较发达的城市中发展起来的。然而,在中国,唐朝中后期就已经出现了一种汇兑形式——飞钱。

据《新唐书》载:“宪宗时,商贾至京师,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,以轻装趋四方,合券乃取之,号飞钱。”这就是说,唐宪宗时期,全国各地的商人到了京城之后,往往将他们在京城进行贸易得到的钱存放在各个地区的驻京办事处,或者是来自各地的、常驻京城的富家那里。这些驻京办事处或富家收钱后,便出具一个凭证给存钱的商人,称为“牒券”。这种牒券分为两半,一半由寄钱的商人收存,一半由收取钱币的进奏院或私家寄往本道或外地相关机构或人家,商人便可以轻装上路,到了取款地点,合券核对无误,即可如数取回自已的钱款。这里的牒券就是指飞钱。

飞钱,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汇兑票据

唐代飞钱

一、飞钱产生的原因

飞钱产生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,但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和货币供给量的减少这一矛盾,是催生飞钱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。

(一)货币需求量的增加

唐王朝是一个强盛的王朝,尤其是在唐朝中期,商品经济高度发展,国内及外贸交易日益发达。这就使得全国范围内的货币需求量大增。

另外,唐朝中期朝廷实施“两税法”政策,两税法简言之就是将农业赋税简化为地税和户税两种,地税征粮,户税征钱。两税法的实施,进一步增加了民间对货币的需求量。

(二)货币供给量的减少

唐朝中叶出现了钱币缺乏问题,而引起钱币短缺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。

第一,唐朝时由于..鼎盛,铜多用于铸佛像,用于铸币的铜料逐渐减少,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铸币量。

第二,唐朝中期,我国的外贸交易活动空前频繁。当时与唐朝通商密切的有很多国家,这就使得铜钱大量外流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