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因为被大人物高调提及而名扬天下的小人物——宋景诗(2)

2018-12-18 00:58:29 网络整理 阅读:179 评论:0

起兵后宋景诗设大营于东昌府沙镇,常和幅党中的陈玉标等人合股,有时也和白莲教/文贤教系统的杨泰、张善继等合势。

但宋景诗起义为时很短,清朝钦差大臣、素来喜欢招降纳叛的胜保抵达苏鲁皖前线后,宋就通过熟识的岗屯等二十二村“忠爱团”民团团首王二香(王百龄)接受招抚,被任命为记名参将,黑旗3000多人被缩编为500人,名“靖东营”。

宋景诗接受招抚后曾为清朝出力,甚至随胜保去陕西对付回众,但在此期间其留在家乡的旧部被迫害,二弟宋景礼被害死,三弟宋景书秘密致书招宋景诗回乡,时为同治元年底(公元1862年初,阴历年关期间)。

最初宋不敢公然造反,仍然自称“民团”,但胜保很快得罪被逮(后来遭致杀身之祸),由僧格林沁继任,后者对降众非常不信任且动辄杀戮,毫无信义,许多投降的“贼首”因此或逃或叛,宋景诗几次险遭不测,遂决议造反,先诱杀王百龄,吞并仁爱团,继而先后消灭附近范寨尚义团,迫使辛集肃清团和堠堌集永兴团与自己合作,,截留临清厘金,再度反清。

自同治二年至同治五年初,宋景诗先以岗屯为据点,继而在鲁南沂蒙山区和水套地区流动作战,多次击败山东地方军和刘长佑、僧格林沁部,人马号称二万,以骑兵见长。这一年捻军和太平军余部赖文光等部合股,流动到水套一带,僧格林沁穷追不舍,宋景诗作为当地“地头蛇”与捻、发合势,在消灭僧格林沁的高楼寨、葭密寨战役中发挥了一些作用(但远不是主要作用,主力是捻军黄旗张宗禹和蓝旗任化邦部),此后他下落不明,很多线索表明他和其它鲁南“土匪”都安土重迁,并未随捻军“窜出东省”。

同治七年(1868年)夏捻军消灭,清廷以宋景诗屡降屡叛,下令鲁、苏、皖各省缉拿,同治十年(1871年)三月安徽巡抚英翰奏称,在安徽省亳州界沟集拿获化名许连升、以当巫医兜售符水为掩护的宋景诗,“讯明就地正法”,但宋景诗家乡人坚称宋于光绪二十二年(1900年)回到岗屯,栖身旧部温连科家中,试图串联义和团未果,然后就再度不知所踪。

客观说宋景诗势力最大时不过两万人(恐怕还有水分),独立活动时间也非常短,还多次投降再反叛,即便在鲁南反清地方武装中,其名声和作用也远不如淄川的刘德培、幅党的刘平和文贤教的宋继鹏等人,而鲁南反清武装在整个咸同东部反清版图中是近乎“小儿科”的存在,太平军不去说,全盛时期捻军随便一个大趟主,其实力也能吞掉好几个宋景诗。

他之所以突然“红”起来,是建国初要批《武训传》,就要赶紧挖掘一个同样是山东籍但反清的“英雄好汉”,于是“不搞封建迷信”的宋景诗(其它山东籍反清好汉大抵都搞)就这么莫名其妙被拔高,不但历史上曾经附属于多个反清集团的痕迹被消磨殆尽,原本只是酱油众的杀死僧格林沁功劳归了他,甚至连明明白白的投降事迹也神奇地消失了——当然,有一说一,《宋景诗》这部电影从技术角度是不错的,尤其集团骑兵冲锋的镜头,几乎堪称中国电影史上最专业,没有之一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