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财经 >

一个纺织车间的智能化改造:“转型升级 我们蛮拼的”(2)

2018-10-02 08:13:14 网络整理 阅读:72 评论:0

机器换人,如箭在弦上,发出就未曾停落。2008年起,桐昆每年对一个部位或者一个环节进行智能改造,零敲碎打10年间,由点连线,再由线成面,一个智能工厂俨然落成,“硬是把‘摩托车’改造成‘小汽车’,转型升级,我们蛮拼的!”王亚江说。

这些年,他目睹了车间流变:工人从熙熙攘攘、汗流浃背到各有分工、整洁舒适。过去,纺丝全靠人工搬运,一包丝720公斤,平均每班每人要负责生产、打包、入库50包丝,一天下来,身体都吃不消。现在,人力只有原来的1/3。那些极费体力的流程都交给了智能机器,车间常年恒温,基本不出汗。

晚上8点,城市的霓虹灯早已亮起,孙燕琳的新纤维研究室里依旧灯火通明。她和她的团队正在研发一种热湿舒纤维,这种化纤能够在运动出汗后,迅速将汗传导出来,让皮肤无闷热感。

“现代人对衣着的舒适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,我们要不断了解客户的需求点、期望值,并把它们解码成技术化指标。”孙燕琳已经年过半百,长期担任集团技术中心总监,多年来夙兴夜寐已成常态。

项目进展并不像想象中顺利,她面临的最大难题是:新产品的特征指标难以在现有标准评价体系中追索。比如,舒适感如何衡量,量化为哪些指标,这些指标又如何测量?

得益于桐昆的智能工厂,新产品从研发到量产之路平坦了许多。“在智能生产线上,操作指标数字化,在线就能进行检测和模拟,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49%。此外,机器极大消除了人为操作的不稳定性,产品不良率由1.2%降至0.7%,品质更加稳定。”事实证明,孙燕琳及其团队一年多的努力没有白费,产品上市后,盈利空间比传统产品提升了50%以上。

今年3月,通过社会招聘,95后俞睿进入桐昆,成为负责两条生产线的工艺员。“与同类企业比,我们的智能化水平很高,在这里能接触到行业顶尖的工程师和核心技术。”俞睿坦言,虽然工作环境与商务办公的白领有差距,但桐昆这几年发展迅速,在嘉兴、湖州等地建新厂区,相信未来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