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财经 >

我们为何如此痴迷谈论宏观经济(2)

2019-01-05 07:51:33 网络整理 阅读:74 评论:0

在当下的中国经济环境之下,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正在进行,因为出口和投资下滑导致一些企业业绩急速下滑或者倒闭,本质上并不是因为宏观经济增速下滑,而是因为这些企业没有跟上产业升级的步伐,转型的动作太慢,生产的产品适应不了消费者需求,最终企业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,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现象。或者换句话说,一些不具备自我革新能力的企业,原本就应该死掉,只不过,经济增速下滑加速了这些企业的死亡。经济下滑只是触发因素,而非决定因素。

动辄拿经济下滑为企业倒闭找原因、说事儿,其实是掩盖了企业的不作为、企业领导人的不思进取。当企业领导人堂而皇之地以经济下滑为自己的不作为开脱时,本质上,这样的企业领导者是缺乏内省精神的,或者说,他根本还没摸到做企业的“大法”。任何优秀的企业,都不会害怕经济周期的波动,中国14亿人口的大市场,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五花八门、多种多样,市场空间不言而喻,在这样的大市场里做不好,根本上是自己的无能和原地踏步。相反,那些优秀的企业家,在经济寒冬期会加速苦练内容,在企业管理、品牌塑造、客户黏性、产品功能、研发等方面全面发力,让企业的筋骨更强,抗御经济周期波动的能力更强,这样的企业,本质上来说,和经济周期的波动没有丝毫关系。

向内求,而不是向外找理由,是企业做优做大做强的不二法门。

而对于投资者来说,当我们口若悬河、滔滔不绝地谈论宏观经济时,貌似很专业,可能我们更多地是在享受投资的“参与感”,而不是“获得感”。投资本质上还是享受企业成长的红利,老老实实研究具体的上市公司,学会给企业定价,明白估值和业绩增长之间的匹配度,知晓该如何决策投资的性价比,有所为有所不为,才是投资的正道。那些整天把宏观经济分析判断放在嘴边的人,可以肯定,没有几个能够把投资做好。他们更多是演讲家,不是实干家。当然,职业的宏观经济研究者除外,拥有独立分析体系和方法论的经济学家除外,这些宏观经济分析者,总是能够以自己独立的分析和严密的逻辑,给予我们启迪,这样的宏观经济研究,在当下的市场,不是太多,而是太少。

无论做企业,还是做投资,让我们少一些“重在参与”,多一些“重在获得”。

(作者供职于证券时报)

"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