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村名也藏千秋史(3)

2018-09-10 22:27:09 网络整理 阅读:113 评论:0

因语音而传。“阿苏卫”、“乃延屯”、“奤夿屯”,一听就是非汉语发音,原因就是这些卫屯都设置于元代。《元史·百官志》载,当时,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,负有居庸关、南口一带的屯军巡盗之责,统领“钦察、阿速护军三千六百九十三人,屯驻东西四十三处”。这里提到的“阿速”蒙古语意为“守卫”。阿速卫军属宿卫军,主要负责保卫京畿(大都和上都)及侍奉大汗日常生活。元皇庆元年(1311)年,在今小汤山镇一带驻屯有阿速卫军,即阿苏卫村的由来。明初设军屯称阿苏卫屯,《隆庆昌平州志》载有瓦子卫村,清代称阿苏卫至今。乃延屯是元代的军屯之一,今谐音为“乃干屯”。“乃延”是蒙古语“大人”的音译,这是元代对管理军屯官员的称谓。“奤夿屯”,也是元代军屯。“奤夿”蒙古语意为河流旁边。奤夿屯村西有辛店河,东有虎峪沟。2012年11月,奤夿屯村发现一处1000多年前的“粮食加工厂”,即以河水势能为动力加工粮食的古遗址。相关专家通过对出土瓷片的鉴定,推断其为辽金时期的遗址。如果属实,则为北京发现的最早的粮食加工遗址,可能填补北京历史的一段空白。乃干屯村、奤夿屯村均位于今马池口镇。

此外,因制度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村名。如元明两代,为加强中央集权,保障政令畅通,设置了完备的“急递铺”制度。明代顺天府十七县设有急递铺一百零八铺,昌平州就有城埔、长坡铺、南口铺、双塔铺、榆河铺等八处。清代康熙年间,昌平州还设有沙河铺、回龙观铺、沙屯铺等。《元史·食货志》云:“县邑所属村屯,凡五十家立一社”。明人刘崧《图经志书》载,明初昌平已有“桃林社、兴寿社、芹城社”等。至于因姓氏,如崔村、西王庄村、南郝庄村;因官职,据说太平庄,唐时称“太尉乡”,后衍生为太平庄;因表达美好意愿或思想观念为名,如兴寿;因神怪传说而名,如居庸关外有村名百老屯,据传明正德十三年(1518年),明武宗朱厚照“车驾出居庸关驻跸,有白须翁百人迎驾,近则无所见。因名屯曰百老。”此外,因居民职业、驿站旅店,以及佛塔坟墓等建筑物而命名的村庄也有很多,不胜枚举。

村名是历史的“活化石”,昌平村名的演变折射出了昌平乃至北京史的延续和变革。

标签:村名 千秋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