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财经 >

十年LP经验视角下的一级市场寒冬(3)

2019-02-21 04:05:22 网络整理 阅读:128 评论:0

“水龙头”模式的问题就是特别依赖新的源头资金的供给,开关一关,比如说今年来个资管新规,整个行业就叫苦连天了。

另外,我自己有一个感受,就是看国内 VC 基金的 portfolio,loss ratio, 也就是亏钱的项目的比例特别低,一般都不超过 10%,而美国同行的平均水平有 30% 左右。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国内 VC 目前投的大多是模式创新的东西,不是科学驱动的底层创新,所以结果不会特别 binary; 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国内一级市场本质上一直是一个 up market,一直在靠新钱涌入把估值往上顶。行业其实一直没有经历一次特别大的纠偏,整体心态也比较浮躁。

痛点二:机构化程度低

十年LP经验视角下的一级市场寒冬(3)

另一个结构化问题,就是市场参与者,不管是 LP 还是 GP,机构化程度还是非常低的。中国股权市场目前一半以上的 LP 依然是个人,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个人非常类似的企业或机构。相对应的,GP 端也高度分散——我们知道中国有 1.1 万多的 PE/VC 管理人,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。

我们可以看一下中美两国的对比数据:中国的 PE 基金有 2.6 万只,VC 基金有 6000 只,美国的话,PE 基金的数量是中国的三分之一,VC 基金的数量是中国的 10% 左右。但是中国的 PE 基金和 VC 基金在规模上面,差不多都是美国同业的 20%,PE 基金的平均规模是 2.8 亿元人民币,VC 基金的平均规模是 1.3 亿人民币。这个平均规模是非常低的,所以说很多时候因为 GP 过度分散,其中很多长尾的小 GP 投资行为更像散户,会导致市场的配置效率不是很高。

我举一个例子,这段时间我们在看自己手头一个项目的老股转让。这是一个超级独角兽项目,就是大部分人手机里都会有的一个 APP。这个项目最后我们谈下来的出价最高的买方是谁呢?并不是 LP,最高的买方是一个二线的 PE 基金。一个 GP 从我们 LP 手里来溢价买老股,这本身就是一个错配,当然他在这么高的估值接这个项目,他的诉求也非常简单,他本身没办法投到这样一线的项目里面,但是为了向他的投资人表现他有这个能力,不惜花高价接盘。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国内还是有太多的 GP 不是以投资能力占据市场的一席之地,而是靠资源或拼爸爸做起来基金,但长期来看,这部分产能是低效的,会拉低整体系统的配置效率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