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年忆:“细伢记得千年事”(3)

2019-02-15 04:52:22 网络整理 阅读:168 评论:0

初一早饭一吃,就要赶快去拜年。爷爷说,去长辈家拜年一定要在上午,下午去对人家不尊重。因此,哪家先去哪家后去,今天到哪明天到哪,都得听他安排。每到一家都有鞭炮迎接,还有香茶、瓜子、花生招待,有的还非得让你喝一碗甜酒,或是吃点糍粑面。一上午转下来,肚子里特别的饱,午饭就空一餐。那时虽然也时兴给压岁钱,但在我的记忆里,除了在城里工作的外公外婆,好像很少有人给过,也很少有人去谈论这事。在我看来,那些很少有压岁钱的年,一样充满浓烈的亲情和温暖。

儿时的文化活动比较贫乏单调,平时可以看看露天电影,年关天气太冷就不放了,大队会组织一帮人耍狮子、舞龙灯,演一场文艺节目。为去观看,我们常常要步行往返上十里路。有时礼堂的人坐满了,就猫着腰站在台前,一旦大门紧闭,只能趴在窗子上往里面瞧。

欣喜与淡淡的忧伤

1978年高中毕业前,我一直在乡下老家过年,此后虽在县城工作,但仍有近十个春节依然是回家陪着爷爷奶奶过。爷爷奶奶过世后,只能在城里过年,乡亲们过年的事却总在惦念。

前几天,为兴建文化广场的事,我特意回到塆里,也想顺便找找儿时的年味。

如今,农村的基础设施大为改善,大部分地方修通了进村水泥路,喝上了洁净的自来水,低矮破旧的土砖房逐渐变成了一幢幢漂亮的小楼房,彩电、冰箱、空调早已进村入户,摩托车、小汽车、农用车与日俱增,手机、电脑、热水器更是得到普遍使用。乡亲们不愁吃喝不愁穿,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过得好。忧的是,乡下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。随着大批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,进城定居,村里难见几个青年人。没了大集体时的那种生机与力量,不少儿女长期不在身边,老人感觉十分孤寂,一旦生病住院,常常为谁来照料发愁。垃圾围村、请客送礼、少数孩子上网成瘾、单身汉难找媳妇等问题,也让众多乡村干部和乡亲们深感不安和焦虑。

这几年,农村的面貌又在悄然发生着一些新变化:大学生村官越来越多,返乡创业的能人回了一批又一批,乡村垃圾处理场、污水处理站、文化广场建了一个又一个,村头跳起了广场舞,祖祖辈辈住在大山上的贫困户,怎么也没料到会搬进山下的移民新居过年,家乡那顶戴了几十年的贫困县帽子也即将被彻底甩掉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