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季札「愿附于子臧之义」的外交智慧

2018-10-15 02:12:14 网络整理 阅读:60 评论:0

吴诸樊元年(前560),吴王寿梦去世后的第二年。太子诸樊旧事重提,希望季札继任吴国王位,季札再次推辞,并说「札虽不才,愿附于子臧之义」。那么,子臧是怎样一个人呢?「附于子臧之义」又代表了怎样的外交智慧呢?请看正文——

季札「愿附于子臧之义」的外交智慧

上图为「吴太子诸樊剑」,现藏安徽博物馆。

诸樊秉承父王寿命的遗愿,希望季札能够继承王位,但季札依然推辞,还举了曹国子臧的故事加以说明:「从前曹宣公死后,公子负刍自立为国君,嫡长子却被杀死,诸侯和曹国人民都认为负刍在国中立为国君是不合平道义的。子臧听说了这件事,行吟而归,曹成公也害怕了。诸侯要拥立于臧为曹君,子臧逃离了曹国,以此来成全曹国的治国之道。我季札虽然不成器,却愿意附和子臧的大义(札虽不才,,愿附于子臧之义)。我真的要避让君位。」

吴国的人民也坚决要拥立季札当国君,季札还是不接受,而是离开吴都,前往延陵躬耕,吴国人这才不去强求他,转而拥立太子诸樊为吴王。

季札这里提到的子臧是曹国的公子,曹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姬姓小国,是周文王之子叔振铎的始封国。虽然曹国出自周文王之后,但一直是不甚强大,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小国。作为小国,难免受地缘政治的影响——被大国裹胁被动地参与战争。鲁成公十三年(前578),秦、晋爆发了麻隧之战,作为晋国同盟的曹国国君曹宣公死在了军中。

死去的曹宣公留有三个儿子:大于(太子)、公子负刍和公子欣时(即子臧)。曹国人派公子负刍留守,派公子欣时去迎接曹宣公尸体。这一年秋季,公子负刍杀了曹宣公的太子而自立为国君。这件事情立即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关注,在春秋时代,一国发生严重违礼的行为,其他国家是有权代天子执行正义的。这不,诸侯们都准备讨伐曹国,赶负刍下台了。但是晋国人认为,曹国对秦作战有功(毕竟牺牲了一位国君),主张等到时机成熟再行讨伐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