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 >

季札「愿附于子臧之义」的外交智慧(3)

2018-10-15 02:12:14 网络整理 阅读:60 评论:0

子臧的做法令各国诸侯非常难堪,但是这毕竟是曹国的内政,总不好粗..涉,把子臧抓过来当国君吧?无可奈何之下,也就各自散去了。

讲完了子臧的故事,结合季札的事迹,就容易理解「愿附于子臧之义」的真实含义了:吴王寿梦因为偏爱季札,试图废长立幼,太子诸樊及余祭、余昩也一心成全寿命的遗愿。季札清晰地认识到,父兄的作法已经给新兴的吴国埋下了危机。

因为按照春秋的政治道德,诸侯国内发生不合规范的继位程序,霸主有义务打着「兴灭国,继绝世」的旗号加以讨伐。所以,季札那一句「愿附于子臧之义」既是对诸樊、余祭、余昩这三位兄长说的,也是对其他诸侯国说的。言下之意,就算其他诸侯国也看重季札,兴师动众想要立季札为君,季札也会学习子臧坚决不肯接受。若干年后,公子光篡位,季札没有借用外力驱逐公子光,而是忍痛承认了公子光的地位,也是「附于子臧之义」的体现。

曹子臧、吴季札,他们的大义是什么?那就是严格区分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。宗室内部的矛盾再大,也是一国之内政,不容别国粗..涉。这一原则,在居高临上的大国强国看来,可能不易理解——你凭什么不接受我的帮助?但在小国弱国看来,又是何等珍贵?

新中国外交,所谓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」——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、互不侵犯、互不干涉内政、平等互利、和平共处——其中不正包含了曹子臧、吴季札这两位小国弱国的外交家谋求的大义吗?

相关文章